
“看不见即不存在”,这句唯心哲学的论断,在信息传媒时代被赋予了新的诠释——“无传播,即不存在”。
马克思曾引用德国谚语道破传播的本质:“如果周围空无一物,皇帝也失去自己的权力。”即“无事件,就无传播”。
在流量为王的现代传播逻辑中,未被报道的事件仿佛从未发生;而当社交媒体将个体推向舞台中央,“被看见”更成为存在感与社会认同的核心密码,“被看见”的目的,其实是欲求“被需要”。
这种存在焦虑,恰是品牌意识觉醒的底层逻辑。从商业战场到国家形象,从城市IP到乡村名片,品牌定位与辨识度已成为生存发展的刚需。实现“被看见”,首先需要把纷繁复杂的幻化为简单、可辨识的“情感符号”。
在山西垣曲,一个名为“岭回”的村庄,正通过品牌觉醒和重构,演绎着乡村振兴的品牌突围进程。

品牌原点:解码“岭回”基因
岭回村地处运城市垣曲县皋落乡,因传说舜帝当年经常翻山越岭回访村民而得名“岭回村”。由此可见,这个村子已经存在数千年,历史文化遗存众多,如尧舜桥、舜泽亭等皆是舜文化遗址。
这里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曾经十年九旱、资源匮乏,是个有名的贫困村。然而,岭回村却有漫山遍野的山桃花,因为每年早春三月开得最早,具有“三晋迎春第一花”的美誉。
二十多年来,岭回人“以花为媒”,发展“赏花经济”,并与特色农业、田园、窑洞等深度融合发展,培育“春赏桃花、夏居窑洞、秋来采摘、冬玩滑雪”的四季体验,打造中条山抗战纪念馆、舜乡奇石馆、村情展示馆、民俗艺术馆、钱币博物馆、农耕文化馆等“六馆七园一基地”的集群,擘画出一幅欣欣向荣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追溯历史,“岭回”是帝舜故里,自带明确的文化典故,承载具象的“民本思想”和“思政情怀”;纵观当下,岭回村在乡村振兴和文化复兴的新时代,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路径,着力构建文旅农商融合发展产业体系,形成“六馆七园一基地”的业态布局,荣获诸多殊荣,已成为垣曲县响当当的“美丽乡村”名片。
然而,岭回村不能“小富即安”,止步于此。岭回村要将优势资源转化为优质产品,将小产业转化为大市场,将地方名片转化为全国典范,将“散小弱”整合为“高大上”,把政府认证转化为消费认可,就需要以鲜明的形象定位,构建清晰的品牌体系,参与更高、更广层级的市场竞争,让“岭回生产”,成为近者悦、远者来争相体验的新时代“岭回生活”。
为此,我们在研究岭回村历史文化和产业形态的基础上,为岭回策划了一个情绪感和情意感满满的品牌形象。
2.品牌重构:从“帝舜故里”到“盛情岭回”
地方文旅品牌定位,既要有鲜明的文化感知度;又要有具象化的业态体验感支撑。因此,文旅品牌定位,一要凸显地方文化辨识度,二要凸显核心吸引物感知度,三是要凸显情感价值感召力。
岭回村的文化脉络相对清楚,产业构成也比较清晰。从文化优势来看,“帝舜故里”是大地标,岭回村因舜常越岭回村访民而得名是情感锤;“三晋迎春第一花——山桃花”已成品牌,是文旅市场的核心新引力;“六馆七园一基地”构成主题化的体验场。
通过对以上“岭回优势”的类比和抽象思考,我们认为,岭回村的品牌形象应该是——
“舜乡桃园 盛情岭回”

【品牌阐释】
“舜乡”,字面理解即“帝舜故里”,点明历史典故出处,锁定岭回村的地理位置,彰显帝舜“勤政爱民”的治国理政实践。拓展理解,“舜乡”即传承千年的“乡土中国”,即新时代通过乡村振兴重塑的“新乡土中国”,既有历史的“乡韵”“乡情”,又有当代的“乡风”“乡愁”,符合“岭回村”作为一座“有历史的乡村”的独特气质。
“桃园”,表面上看是指岭回最具旅游优势的品牌——山桃花,三月早春的“桃花源”。但此处用“桃园”而不用“桃源”,有暗指岭回村“六馆七园一基地”的园区经济、馆园体验。即摆脱了跟全国泛滥的各类“桃花源”争高下(全国有287个“桃花源”或“桃花小镇”),又凸显了岭回村以“山桃花”为核心的“乡土田园”“精神家园”的独特风情。另则,“桃花源”的诞生,是身处乱世,选择避世的乌托邦梦想;在如今盛世,大可追寻现实中的“桃花园”来安顿身心,“领会”盛世美好生活。岭回以“舜帝叙事”构建桃花文化的护城河,避免沦为同质化“赏花打卡地”。
“盛情”,舜常越岭回村访民,是一种“勤政爱民”的盛情;“九男迎舜处”的木刻图标,是一种“求贤若渴”的盛情;中条山抗战40000余将士以身殉国,是一种“舍身护国”的盛情;满山遍野的山桃花盛开,是一种春回大地“滋养万物”的盛情;岭回人民喜迎八方来客,是一种“主客共享”的盛情。盛世出盛情,新盛世,新岭回。在当下乡村振兴、文化复兴的新时代,岭回村更需要彰显乡村自兴、乡民自信的盛世豪情。
“岭回”,“岭”者,高也,大也,阔也;“回”者,归也,返也,复也。“岭回”,不仅是山岭的回首,也是人往高处走的“高度回归”。“岭回”,不仅具有一种中国山水文化的根源感、回眸一笑的浪漫感,更具有中国人乐山景、爱山居、隐山林的家园感和归宿感。“岭回”者,谐音亦可通假为“领会”——盛情需要领会,盛世更需领会;“领回”——把丢失的东西,领回来,“在岭回村,领回丢失的乡土情感、精神家园”。并以“领会文化”和“领回生活”来构建“岭回村”的品牌体系。

在品牌定位的基础上,我们创意一系列文案,以情感化的语言阐释品牌,赋予产品或场景情绪化的体验价值,丰富“盛情岭回”的情感表达,赋予岭回村的文旅品牌叙事以多维的情感张力。
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岭回村的故事揭示了一个品牌真谛——品牌不仅是标识,更是乡村与当代人,与世界的对话方式。
当“盛情岭回”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它所“领回”的,不仅是游客“知返”的脚步,更是中国人对“乡土中国“”的深层认同与回归。
然而,品牌觉醒知识开始,更重要的是可持续的创意化品牌叙事,这是任何的品牌构建都需要“盛情领会”的,“盛情岭回”从品牌觉醒到品牌崛起,亦是如此。

扫码加入北京旅游学会
编辑| 许琪
审核| 张慧英 王政红
北京旅游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