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夏,作者从江苏省阜宁中学收到了一封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入学通知书,报考志愿填的是物理系,收到的通知书中注明录取我的是地理系。当时以为校方填写录取通知书的老师笔误,但到学校报到时才知道通知书不是笔误,而是被调剂到地理系的。报到不久,发现学校的名字就被改为华东师范大学了。又过了几个月,我们才发现为数不少的学生被调剂进入的地理系,并非成绩不好的学生才被拉去充数的学渣集中营,恰恰相反,她是一个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辉煌历史的地理学学术高地。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科的基因与前中央大学和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先生直接相关。竺可桢地理基因传承到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科,又可分为直接的来自于浙江大学和间接的来自前中央大学(其主体后来被整编成为南京大学)两种情况。

竺可桢(1890-1974)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绍兴市上虞区)一个小商人家庭。1910年公费留美学习,先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潜心研读气象学,并于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随即回国报效国家,先后就职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相继更名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商务印书馆、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机构。 竺可桢先后在中央大学(及中央研究院)和浙江大学创立、发展起来的两支基础雄厚的地学团队,都对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科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1921年,竺可桢创建东南大学地学系并担任系主任。1930年东南大学已更名中央大学,地学系一分为二为地质系和地理系,竺可桢将地理系主任一职交给他的学生胡焕庸。1936年,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并建立史地系,竺可桢的弟子、人文地理学家张其昀出任系主任。可以说中央大学和浙江大学,都继承了竺可桢的地理学传统。1952年浙大地理系在胡焕庸的学生、系主任李春芬博士带领下成建制地移入华东师大。可以清晰地看出,竺可桢-胡焕庸-李春芬等(中央大学一脉),以及竺可桢(叶良辅)-严钦尚/陈吉余(浙江大学一脉)这一师生相继、学统相承的关系,为华东师大地理学科的发展引入了直接的、强大的、完整的的学术基因。 在浙大地理系成建制迁入华东师大的成员之中,李春芬、严钦尚都有前中央大学求学经历,只有陈吉余教授体现出的是纯粹的浙江大学学缘。从其本科到硕士都出身于浙大来说,陈吉余先生算是纯正的浙大学术基因。另一位奉调从浙大地理系进入华东师大的助教郑家祥,后任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华东师大地理学科虽然形式上是由浙江大学地理系成建制迁入,但究其根源、列其要者,仍然可以发现前中央大学地理系带来的影响更为突出。这是因为不仅浙大校长竺可桢来自中央大学,浙大地理系系主任李春芬和教授严钦尚也都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特别重要的是,1953年原中央大学地理系系主任胡焕庸教授调入华东师大,以及那段时间一众前中央大学地理系毕业生如程潞、严重敏、金祖孟等陆续进入华东师大,某种程度上说,相当于是胡焕庸系主任带领中央大学地理系成建制地移入了华东师大,使这所年轻的大学在地理学科构筑起了当时无可伦比的人才优势,产生了至今威风不减的学术影响。

胡焕庸(1901—1998),江苏宜兴人,1919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跟随竺可桢所在文史地部及地学系学习地理。1923年毕业后赴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任史地教员。1926年春回到东南大学(由原南京高师更名)补修学分,获得理学士学位。同一年他乘船赴法国,到巴黎大学和法兰西学院学习,最初师从自然地理学家德·马东和经济地理学家德·孟雄,后来在法兰西学院师从白吕纳(Jean Brunhes)等名师学习人文地理。1928年9月,胡焕庸从法国回国,跟随竺可桢从事地理科学教学与研究,既担任中央大学(由原东南大学更名)地学系的教授,又担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的研究员,成为时任气象研究所所长和中央大学地学系主任的竺可桢的助手。竺可桢留下的自然地理学和气候学的教学任务,几乎全部由胡焕庸担任。1930年中央大学地学系发展壮大分建为地质系与地理系两个机构,胡焕庸接竺可桢之任,担任地理系系主任一职至1941年。 1941年,因抗战迁址重庆的中央大学研究院成立地理研究部,由胡焕庸任主任,招收地理学方向的研究生。1943年,胡焕庸出任中央大学教务长,同年被推举为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1946年,胡焕庸应美国马里兰大学之聘,担任地理系研究教授。1947年回到南京中央大学继续从事地理研究工作。1949年蒋介石政权退居台湾之时,胡焕庸选择了留在大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胡焕庸曾到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1年,在治淮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工作3年。1953年,胡焕庸在前中央大学担任地理系主任时的学生李春芬,不顾当时并不宽松的政治氛围,礼聘其恩师胡焕庸到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任教,主要从事世界地理的教学工作,并安排其担任各洲自然地理教研室主任。 作为中国现代地理学的一面旗帜,胡焕庸先生在人口地理和农业地理方面获得的学术成就永载史册。他提出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而划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基本差异区,这条线也被称为“胡焕庸线”;并首次提出中国农业区划方案。作为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的开拓人,胡焕庸先生的学术基因在华东师大得到了不断的继承和发展。
实际上从浙大带着整个地理系团队进入华东师大的首任系主任李春芬,其本人的本科生地理学训练也是在前中央大学地理系完成的。李春芬(1912-1996),江苏兴化县白驹镇(今已划入大丰市)人,1933年考入中央大学外语系,次年转入地理系,跟随竺可桢学习地理,1937年毕业后即留校工作。因为从中学时代起就擅长外语,因此考取了庚子赔款留学基金,于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理系,师从泰勒教授(G.Taylor)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43年获得加拿大立国以来第一个地理学博士学位。1943-1944年间,赴美国哈佛大学地质地理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并在美国内政部地名局就职担任专业地理学家。 1946-1952年应竺可桢校长之聘,李春芬先生回国任教于浙江大学,并于1949年接任叶良辅的浙大地理系系主任之职。他的系主任身份随着1952年浙大地理系的整建制调动而保持进入华东师大。李春芬教授除了身为地理教育家培养了大批地理学杰出人才,其自身在区域地理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突出成就,是我国区域地理学的奠基人,其代表作《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科学出版社,1962)、《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高教出版社,1990年)凝聚了李春芬先生毕生心血,学术界公认为世界区域地理学的杰作。 随李春芬从浙大进入华东师大的教师团队,还有两位前浙江大学地理系主任叶良辅教授的研究生严钦尚和陈吉余,也随建制在1952年调入上海。其中严钦尚的地理学学士学位是在中央大学地理系完成的。严钦尚(19-17-1992),江苏无锡人,1940年毕业于前中央大学地理系,与李春芬一样,算是系主任胡焕庸在中央大学的嫡系学生,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地理系,师从地貌学家叶良辅攻读硕士学位。1942年在浙大获得第一个硕士学位。1946 年 4 月,他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学习,在澳大利亚做了更细致的地质地貌考察研究,1948年在悉尼大学获得第二个硕士学位。当年叶良辅先生出任浙江大学地理学系系主任,严钦尚受自己导师之约,回到浙江大学任教。 严钦尚先生在冰川与荒漠、河流与坡地、现代海岸与风暴潮沉积、油田地质以及环境演变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中,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53 年严钦尚先生赴陕北榆林、定边一带考察,研究治沙工程,1954 年在中国《科学通报》11 月号上发表了《 陕北榆林-定边流动沙丘及其改造》一文,提出“就鄂尔多斯而言,沙是就地而起的”。这是中国沙漠形成是“就地起沙”论的最早文献,他也是中国第一个提出中国干旱区沙地是“就地而起”论的学者。 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和国土整治研究的程潞先生也身具央大基因。程潞(1919-2003),江苏南京人。毕业于前中央大学地理系研究生部,师从地理系主任胡焕庸教授。1953年从华东行政区财经委员会调至华东师大地理系任教,从那以后的半个多世纪,程潞先生兢兢业业、辛勤耕耘于经济地理、农业区划、国土整治等学术领域和国土干部培训工作,并曾担任华东师大人口研究所所长一职,为他曾经的业师、前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胡焕庸先生的人口地理研究继续承担起支持保障作用。程璐教授的知行合一、理论结合实际的思想,与翁文灏为代表的建设地理学思想遥相呼应。 长期从事地球概论教学与研究的金祖孟教授也是央大出身。金祖孟(1914-1991),浙江省义乌县青口镇下朱村人。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后留校任在职研究生。1944年获中央大学研究院地理学硕士学位。1945年始在中央大学从事自然地理教学。1949年后在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任教,1956年调至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任教。1978年创立“地球概论”课程,并出版《地球概论》一书,累计发行达17万册,并获1988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 华东师大还有两位巾帼学者出身前中央大学地理系。其中一位是中国城市气候研究开创者周淑贞先生。周淑贞(1915-1997年),江苏南京人。1934年考入中央大学地理系,1938年毕业留校任气象学助教。先后任教于重庆中央大学(及其附中)、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航务学院,1953年调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讲授《气象学与气候学》、《海洋气象学》、《区域气候学》、《城市气候学》等课程,并从事大气科学的学术研究。作为我国城市气候研究的开创者,周淑贞教授的中央大学地理系学缘,又为华东师大地理学的“央大”基因加入了一份力量源泉。 另一位出身中央大学地理系的女教授就是严重敏先生。严重敏(1920-2017),浙江省岱山县人。1938年到1942年期间,严重敏在中央大学地理系就读。1947年秋,严重敏赴瑞士苏黎世大学研究生部攻读人文地理。1949年10月,严重敏、朱夏夫妇从瑞士回国。1952年,严重敏任教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副教授,兼经济地理教研室主任。她带来了战后地理学的新思想,重视城市的发展,一个以重视城市研究的学派开始在华东师大兴起。1979年,严重敏在国内首次招收城市地理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开创了中国城市地理学。她的学生宁越敏、戴二彪等也成长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城市地理和城市经济专家。前中央大学和前国立浙江大学的地理学科强大基因随着胡焕庸、李春芬、严钦尚、陈吉余、周淑贞、严重敏、程潞、金祖孟诸位教授的进入而铸就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科创立和发展的雄厚力量。在1950年代上半叶创系的最初几年,前述央大、浙大之外的共同创始人教授,褚绍唐、钱今昔、叶粟如等先生也陆续进校任教。

1951年华东师大建校伊始,褚绍唐教授就从暨南大学(当时校园设于上海)作为首批进校的5位教师之一进入地理系。最初被分配担任地图学教学工作,其后逐步确立了长三角和上海历史地理、徐霞客游记研究和地理教学法(地理教育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作为工作重点,成为中国现代地理教育界的一位鼻祖。1959 年,褚绍唐教授创办《地理教学》杂志,任主编至1997年,直到今天《地理教学》仍是我国地理教育领域的一本权威刊物。1980年代初,褚绍唐教授完成《地理教学法》一书,该书是其五十年悉心研究的珍贵结晶,也是中国地理教育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重大成果。褚绍唐教授还在上海历史地理和“徐学”(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研究)两大领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钱今昔(1918--2012),江苏吴江人。1937年入上海暨南大学史地系学习。1950年代调入华东师大后,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创立了能源地理科学体系及其基本法则,并涉及旅游地理学的研究。 基于前中央大学和国立浙江大学地理学强大基因,有赖于竺可桢、胡焕庸、李春芬、严钦尚、陈吉余、周淑贞、严重敏、程潞、金祖孟、褚绍唐等第一代学术奠基人的开拓之功,也涵育培养、锻炼造就了许世远、俞立中、梅安新、刘树人、黄锡荃、张超、刘君德等第二代知名学者阵营,以及更多的第三代学术继承人的接替传承。沪上地理大本营,后继有人、生生不息。“筑实基础、知而后行”,成为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科学科发展的基本准绳;“万变一宗、固守初心”亦为学科发展与社会发展因应调整的密码基因。


扫码加入北京旅游学会
编辑| 许琪
审核| 张慧英 王政红
北京旅游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