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主观声誉机制(基于被试的评级)和客观声誉机制(基于被试的行动)。both subjective (based on subjects' ratings) and objective (based on subjects' actions) reputation mechanisms lead to substantial increases in cooperative behavior
32
高质量发展依然需要是有重点的发展,而不是全面开花;是要实事求是的发展,而不是随心所欲的发展;是有落地有执行的发展,而不是追热点赶时髦的发展。在国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循环如何通过国际循环来带动水平提升的问题不应被忽略,国内循环如何响应国内需求在城乡居民收入再上新的大台阶后的需求跃迁或革命,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一点正如英国当年工业革命的发生,以及中国在乡镇企业发展培育了庞大的消费市场后改革开放得以顺利推进,是异曲同工的。
33
《脑中的大象》。隐性动机。人类的关键行为通常是由多重动机驱动的。为了不让其他人发现我们的真实动机,我们的大脑经常将“真实的我们”,即我们有意识的心理隐藏在黑暗之中。进化心理学。通过深入观察和挖掘鸫鹛的行为会发现,看似利他的行为其实是竞争性的利己行为,亦即增加自身生存和繁衍的机会。
有很多东西以隐藏的方式持续的存在着,很难被真正发现,就好比鳗鱼的性别。《鳗鱼的旅行》提到“鳗鱼问题存在的时间,跟自然科学的历史一样长”(主要是欧洲鳗鱼),弗洛伊德曾经专门在的里雅斯特海洋研究所解剖了一个月400多条鳗鱼,但并没有发现雄性鳗鱼的睾丸。鳗鱼的性器官只有在需要用的时候才出现。亚里士多德也研究过鳗鱼。他的《动物志》是现代动物学的起源。卡洛·蒙迪尼1777年发现一条雌性鳗鱼的生殖器官并对它进行了可信的描述。1824年,德国解剖学教授马丁·拉特克(Martin Rathke)成功地找到并恰当地描述了一条有着成熟生殖器官的雌性鳗鱼。1876年,西格蒙得·弗洛伊德也进行了研究(维也纳大学的学生),尽管一无所获。直到弗洛伊德这番失败的努力过去20年之后,人们才在西西里岛的墨西拿海峡成功找到了一条性成熟的雄性银鳗。1904年,27岁的丹麦人约翰内斯·施密特(Johannes Schmidt)出发寻找鳗鱼的起源地,20年后才真正找到目的地马尾藻海。柳叶鳗,玻璃鳗,黄鳗,银鳗。但是现在在马尾藻海只发现了柳叶鳗,从来没有发现过一条成年鳗鱼,那些回来交尾的成年鳗鱼究竟去哪里了始终是一个谜。对于当前对鳗鱼保护的呼声,有人指出,“如果人类不再对鳗鱼感兴趣了,我们其实也就失去了它们。”。
的确,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当人们无法利用自然享受自然时,人们其实是不是也已经失去自然了呢?现在的文化遗产是不是也是同样的道理。写了《寂静的春天》的蕾切尔•卡森也写了关于鳗鱼的《海风下》。(存在了差不多4000万年的)鳗鱼的数量在不断减少,有一天或许像其他很多物种一样会消失。不过,地球30亿年生命中很多自然界的物种消失了,那么有没有在地球生命演进中产生新的物种呢?
除了隐性的动机之外,也有隐性的需求或者常常被忽略的需求。比如,以往在酒店经常有一个旅行社的收客柜台,现在几乎都没有了,估计生意不好做或成本太高?但实际上每一个住酒店的人,如果他有空余时间,还是很愿意到这个酒店周边去走走看看的,可是如果酒店没有这项服务,他就只能呆在酒店里,无聊发呆,最多就是增加酒店一顿自助餐,而如果带着到周边转转,可能自助餐还是少不了,而且还可以增加新的旅行服务收入,至少可以增加对酒店的好感。
34
所有的物和事的意义,都是解读的结果。每个人的解读可以不一样(就像对音乐的欣赏和对画作的欣赏一样),但当掌握话语权的精英(专业的或非专业的)的解读成为众人寻求的“标准答案”时,一个人(或一部分人)的经验就成了许多人甚至整个族群或人类的经验,这种在寻求中被传承的“标准答案”就构成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自然或文化文物存在本身有没有意义呢?
35
并非老生常谈的问题就都有答案,但那些有明确答案的旧问题却常常被作为新问题提出来。世界就是如此捉摸不定。

扫码加入北京旅游学会
编辑| 许琪
审核| 张慧英 王政红
北京旅游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