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旅游学会官网! 今天是:
戴学锋——A级旅游景区标准——打造中国人心中的伊甸园
发表时间: 2025-09-17

9月5日,中国旅游协会精心打造的品牌活动《大家开讲》第十九期在微信视频号播出后,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旅游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戴学锋先生以“A级旅游景区标准——打造中国人心中的伊甸园”为题分享精彩内容。现将嘉宾演讲文字刊登如下:

75a90e787dc7b8b1a236fcd02675c815.png

同时,我们将本期讲座的完整视频上传至中国旅游协会微信公众号并在中国旅游协会视频号设置直播回放,方便有需求的人士学习观看。(如转载请注明来源)

A级旅游景区标准——打造中国人心中的伊甸园

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A级景区的一些感受。今天我讲的题目是《A级景区标准——打造中国人心目中的伊甸园》。 

一、如何看待中外早期 “封闭天堂” 的造园共性?

大家知道,中国历史悠久,有很多值得说的事情,其中特别值得说的一件事情就是中国的园林。我比较喜欢京剧,京剧里面经常有这么一句话“看今日天气晴空,我到后花园中去游玩一番”。我不知道你们想过没有,他为什么不到自然中去游玩,他为什么要到花园中去游玩一番?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小说《红楼梦》,曹雪芹一定要打造一个大观园,然后让故事发生在大观园里。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想过为什么?按照我的理解,所有早期的文明,他们都对人们休闲度假旅游有一个追求,要提供一个安全清洁、方便舒适、在这里能够享受的这么一个环境,甚至可以理解成一个封闭的天堂,到这里去游玩,才是人们的追求。 


比如说在英文里边有个词是Garden,这个词源于古希腊希伯来语,它是两个词的词根结合在一起,前面Gen是藩篱的意思,就是有个围墙把它围起来藩篱的意思,而后边Eden就是伊甸园,也就是说围起来的伊甸园,就是花园。那么在佛教里有所谓的西方极乐世界。在净土中《阿弥陀经》里边是这么说:“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这里不仅有一个围墙,而且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围起来的这么一个空间,理解成极乐世界。


而中国,中国像所有的早期文明一样,在很早的时期我们就提出了园林的概念,而且从称谓上看中国的园林有很多词,囿、圃、园、宫、苑等等。所有这些词的意思都是一个封闭起来的含义。而中国是全世界所有文明中唯一的一个对这种追求从未间断,这在全世界非常少有。中国园林可以追溯到很早,比如说商纣王,当时他就建了所谓的沙丘苑台,在《史记·殷本纪》记载“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於(于)鬼神。大冣(聚)乐戏於(于)沙丘,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后来中国诞生了一个词,叫“酒池肉林”,就在这里边他觉得一个封闭的环境里,男女倮相逐其间,这跟伊甸园一样的。

二、如何看待中国传统园林到现代公园的演进?

大家觉得周文王可能是一个中国最值得尊重的皇帝,因为大家觉得商纣王不怎么样,周文王他建灵囿、灵台、灵沼。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在渭水之南上建的上林苑是非常大的,其中一个小宫殿就是阿房宫,到后来汉武帝在上林苑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张,建成一圈围墙大概150公里,离宫别院有70余所,可以容纳千乘万骑。其中一个宫殿是建章宫,这一个宫殿后来就奠定了中国“一池三山”山水园林的格局。比如说北京的北海,杭州的西湖等等,都是按照所谓的“一池三山”建立的。到了唐朝,中国不仅皇家别墅发展的非常好,而且私家别墅开始发展,比如说王维的辋川别业。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在读王维的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每次读到这我都觉得不舒服,为什么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多恐怖的环境,但后来我才知道这根本就不是在自然的环境里边,是在他自己家的园林里边。宋朝,中国为了建皇家园林甚至几乎引发了民乱。到了明清中国三山五园建设等等之类的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潮,而且在明朝,中国不仅园林建设达到了高潮,而且在明朝诞生了一部全世界第一部关于园林建设的专著《园冶》。后来这本书在中国失传了,后来在民国之初在日本发现了这本书,发现这本书以后,后来发现日本没有把它叫《园冶》,给它起了很多名字,其中之一就是《夺天工》,为什么叫《夺天工》其实它隐含的意思是什么?虽由人作,宛自天成。后来朱启钤先生发现了这本书以后,专门给这本书作了序,他归纳造园的理念,就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特别是在建园过程中,“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后来朱启钤先生就把这个理念用在了中国建园实践中,比如在中山公园建设过程中,他就提出“以人为之美入天然,故能奇;以清幽之趣药浓丽,故能雅。”以上这些就是中国古代园林的建设理念和成就。


到了清朝后期和民国之初,这时候中国私家园林开始像公众园林转变,中国第一个能够称作公园的园林,实际上是1868年上海所出现的,所谓“公家花园”,就是现在的外滩公园,是外国人建的。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年,现代公园的理念逐渐引入到中国。早在1902年,中国的一本画报叫《启蒙画报》,开始介绍公家花园,连续介绍好几期。后来1903年中国在日本的一个留学生,在《浙江潮》杂志上提出了公园一词代替公家花园。此后,“公园”这个词成为我们国家的专有名词。


1905年在大公报提出中国的京城就应该创建公园,它说“公园者,可以骋怀娱目,联合社会之同群,呼吸新鲜之空气。入其中者,即油然生爱国之心,显然获卫生之益。”居然把建公园和爱国之心结合在一起。到1906年清朝后期,准备“立宪”,于是派了五大臣到世界各国去研究立宪的问题,他们回来给慈禧太后上了一个奏折,奏折中有提到“各国导民善法,拟请次第举办,曰图书馆,曰博物馆,曰万牲园,曰公园”以期“民智日开,民生日遂”。居然把建公园建动物园和建图书馆博物馆联系在一起,而且把这“民智日开,民生日遂”结合在一起,那么后来康有为到欧洲考察,梁启超到美国考察,他们都提出要建公园的理念,梁任公说:“论市政者,皆言太繁盛之市,若无相当之公园,则于卫生上于道德上皆有大害,吾至纽约而信。一日不到公园,则精神昏浊,理想污下。”


后来我们有很多说法,中国人自己第一次把建公园的理念付诸实践,是朱启钤先生在1914年创办的中国人建的第一个园林,就是现在的北京中山公园,当时因为在北京的市中心,所以叫中央公园,后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把改名中山公园。当时朱启钤先生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推动了中山公园的建设。在1914年9月中旬开始,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清理了成吨的垃圾,辟建了南大门,就是现在中山公园的正门,修建了月亮门,增加了茅亭、东洋亭,改建了牺牲所,平整了道路,修建了厕所等。把一个无山无水,更无亭台楼阁,只是社稷坛以及坛外柏树,改造成了一个适合中国人去旅游的环境。仅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真可谓民国速度。1914年9月中旬开始建设,到1914年10月10日开园,这里都建设了什么呢?比如说厕所,注意这里建厕所和现在建厕所不一样,这里居然是把中山公园里边的很多围墙打一个洞,然后把厕所藏在墙里头,如果现在这种建设我估计会被认为破坏文物,而且原来公园里有很多老树,像柏树,这些柏树有枯死的,而对于这些树有碍观瞻的,他就把它除掉;而那些别有意境的,他就刻意保留。到民国初年的时候,他就在下面种上紫藤,到春天的时候娇艳可爱。那个时候圆明园流落到民间很多特别漂亮的太湖石,他把这些太湖石买到公园把它放上,比如说和颐和园一样的姊妹石青云片,还有许多著名的太湖石,其中最著名的一块太湖石,叫青莲朵,这块石头来历特别说一下:最早是放在南宋临安(现在的杭州),它是德寿宫里的一块石头。后来乾隆下江南看到石头以后抚摸良久爱慕不已,并且吟诗一首“临安半壁苟支撑,遗迹披寻感慨生;梅石尚能传德寿,苕华又见说兰瑛;一拳雨后犹余润,老干春来不再荣;五国内沙埋二帝,议和喜乐独何情。”第二年就把这块石头运到北京,后来给他命名青莲朵。为什么后来命名青莲朵呢?因为按照佛教的说法,玲珑剔透,百窍通达,更值雨后石润,呈淡粉色,石纹中点点白色,有如淡露残雪,所以这块又被叫做青莲朵,非常漂亮。1915年修了公园的北门,现在这个门已经不存在了。跨越筒子河一直到西华门,我都一直觉得北门是进入公园最方便也是最漂亮的。修了长廊和亭子,比如说这是松柏焦翠坪、春明馆茶社、绘影楼、奕礼亭。特别要说亭上刻的这些格言我给大家念一念,就很有意思。“东二柱:朱子之言曰: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孟子之言曰: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西二柱:子思之言曰: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阳明之言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南二柱:丹书之言曰: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武穆之言曰: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北二柱:程子之言曰: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孔子之言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现在我们看这些格言都是教人的,怎么做人怎么做事,就很可惜这些格言后来被抹掉了。当时1915年的时候还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地方,就是来今雨轩。来今雨轩建成以后几乎成为了当时名人的打卡点,你能想到的当时的所有的名人,比如说蔡元培、章士钊、蔡和森、汪精卫、戴季陶、于佑任、陈师曾,以及老舍、齐白石、叶圣陶、巴金等等。你能想到的几乎所有的民国的名人都到这儿来过,而且像泰戈尔、罗素这样的国际友人也都到这来过。后来还建了行健会,因为当时他们建公园不仅仅是建一个让大家旅游的地方,而且他们要开风气之先,促文化发展,育一代新人,所以在这里边专门开了一个运动场所,叫行健会。这里有棋牌室、投壶室,有网球室等等之类的。1920年,当时国家建了一个“克林德牌坊”,原来就在东单这条街上的一个建筑,因为当时在1900年的时候,中国的一个士兵,把德国公使克林德打死了,这件事情后来直接引发了八国联军到北京来,后来德国就强迫要求清政府说要给设立一个克林德坊,结果1920年中国站对了队,德国变成了战败国,中国变成了战胜国,于是在各方的呼吁之下,把克林德坊改名叫公理战胜坊,挪到了中山公园后边,后来这个坊在1952年被改名叫叫保卫和平坊,由郭沫若提名。 


以上,大概给大家介绍了中山公园建园过程。我为什么讲了这么多中山公园的造园理念?我们可以看到中山公园把中国过去的只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才能去的园林,把它改造了成为一个公众园林。一方面它传承了中国传统的造园理念,比如说有围墙,比如说在狭小的空间在之内有亭台楼阁。那么更重要的是什么?它增加了现代的服务,比如说绘影楼就是照相馆,比如说来今雨轩,这样的小型餐馆茶社、咖啡厅等等之类的,同时他还增加了很多休闲运动场所,比如说行健会,比如说足球场,比如说地球厅、儿童游乐场等等,更重要的是他把一系列的公共服务嫁接在这里边。所以在建公园的时候还修了卫生间,修了道路系统,修了西式座椅等等之类的,最终他不仅让中国的园林增色,并且让中国的园林从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变成了普通老百姓的休闲场所。

三、如何看待中西公园在理念上的本质差异

就在中国大量建公园的同时,在大洋的彼岸,在美国他们发起了另外一场运动,他们要建国家公园。中国实际上这些年我们所有“拿来主义”的这些东西,从国外拿来在中国做的事情,其实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要和我们的心理需求和我们的文化的传承能够同构,我们才会拿来。 所以我们看到他们建国家公园,为什么我们很长时间没有引进到中国?其实美国建国家公园最根本的东西是他的宗教情感,他们认为这块地方是造物主建设的,那么我要把它保存下来,需要什么?是要体现上帝的荣光,所以他认为是上帝赋予了广野、自然之美,这种精神的美,我要把它保护下来。美国的国家公园诞生,所谓“国家公园之父”最核心的就是约翰·穆尔。他当时在美国很多地方去旅游,其实后来我们看他写的那些书,包括我当时看他写的《夏日走过山间》等等。就不像一个学术著作,完全就是一本散文集,它实际上表现的是自然之美,而这背后他想说的是上帝的荣光。所以后来他就游说美国国会,特别是让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支持他。在这之后,他们建了公园,建公园的还有一个背景是什么?他们觉得上帝的美被人破坏,在优胜美地,比如说这么大的树,你中间开一个洞,然后汽车穿过去,旅游的人觉得是很有意思,他说这不行,破坏了上帝的这种荣光,比如说这里修的大量的停车场也不行,特别是他们对那些印第安人原住民,他们当时采取的这两个方式,一种方式就是必须按照原始方式生活,现代化不行,你用洗衣粉不行,你必须得像原始人一样的生活,你要打猎可以,但是你要进步,盖楼不行。另一个方式就是不能在这待着,因为上帝的荣光你不能在里边破坏自然。后来美国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以后,他们也改变了这种观点,特别是在印第安人大量的觉醒和反抗之下,他们改变了这些做法,现在印第安人也逐步融入到发展中去。 


总之,我们从美国的做法和中国民国时期的这些做法,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很多出去旅游的方式,从最早的在封闭的园林中去旅游,到后来慢慢的他们转向到广野的自然中去旅游。而中国很长时间,我们都是人本的思想,我们去旅游都是要到一个舒适安全,方便享受这么一个环境。而这个理念的追求中国2000年几乎没有变化。所以我想中国这种对旅游方式旅游舒适度的追求很长,我们可以理解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想,而西方我们可以理解成神本主义思想,这是一种本质的区别。 

四、如何看待中国景区管理从 “重物” 到 “重人” 的转变?

到改革开放之初的时候,我们中国逐渐形成了一套对公园、园林等旅游吸引物的管理体系。这一套管理体系曾经一度与西方的这种管理体系非常类似。我们主要管的是物,至于人在里边待着着舒服不舒服,很长时间是没人管的,比如说原来我们国家的所有风景名胜区都是住建部管,所有的森林公园都是国家林业局管,所有的地质公园都是国土部管,所有的水利风景区都是水利部管,所有的自然保护区都是国家环保部管,所有的文物保护单位都是国家文物局管。但是我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这个系统他们管的是什么?实际上很长时间,他们只管物,就这个东西你不能破坏,风景名胜区这里你不能破坏树,不能破坏水,不能破坏环境,不能破坏文物保护单位,这个文物你不能破坏,他们管的全是物,至于旅游者在里面舒服不舒服,很长时间是没人管的,甚至在这里边建一个厕所都不行。 


我们曾经的管理体系非常像美国他们建的那种神本的管理体系,尽管我们不是神本的,但是我们只管物,不管人,和我们传承2000年的以人为本的这种管理理念,实际上越走越远。那么新时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比如说2000年前后,这时候人们的旅游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已经从原来的我要到园林中去旅游,已经转变成我要到名山大川,我要到自然的环境中去旅游,甚至我要到乡村到城市去,这些地方都成为了旅游吸引物。 


在这个背景下就要提出:是不是还要按照原来那种方式只管物,不管人的服务?如果说原来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只管物不管人有可能够运行的话,那么现在在更大的环境里,只管物不管人的服务是不可能的。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之下,1999年中国诞生了“A级景区标准”,所以我们说A级景区标准继承、捍卫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理念。它把这种安全清洁、方便舒适享受的这种理念,从原来的封闭的空间现在扩展到真山真水里面,扩展到古村落里边,扩展到了更广阔的空间。所以我们回过头来可以看到中国对这种旅游空间的管理,对这种旅游的需求其实是从最早的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到民国那个时候我们建的所谓公园这个体系,一直到2000年左右我们建的A级景区,这个理念是传承一致的。所以我觉得中国A级景区管理方式是全世界独有的。

五、如何看待 A 级景区标准的传承与创新实践?

我记得在十多年前有一次在前国家旅游局开会,在会上我就说中国旅游业绝大部分的管理,无论是标准还是管理办法,都有舶来品色彩。最典型的就是我们星级饭店评定标准。我们请世界旅游组织一些专家帮我们制定。包括我们旅行社等等之类的管理,都有舶来品色彩。只有A级景区这个标准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不仅是自己创造的,而且这里深深的有着中国2000年造园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 


因此我们说A级景区最核心的理念,它是继承、捍卫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以人为本的造园理念。但是我想说标准化实际上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小的时候读道德经有这么一句话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就是说现在没法表达。也正因为没法表达,所以就强行的描述一下。所以我说对A级景区标准其实也是这样,A级景区标准以人为本,难以把握。“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这才是A级景区标准微妙玄通之处。


大家知道A级景区标准已经执行了20多年,在今年对 A级景区的标准进行了比较大的修订,很多人就认为标准修订了和原来有本质区别。我想说的是A级景区标准本身与原来的老标准没有本质的区别。它区别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是时代变了。在2000年的时候,我们人均GDP大概3千美元左右;到我们修订标准的时候,现在我们人均GDP已经超过了1万美元。根据我们的研究,一个经济体它的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以后,它的旅游休闲度假的需求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事实上中国的这种旅游需求也是从原来的相对封闭的空间,走向了更广阔的空间。从科技发展上看,20多年前还没有智能手机,中国人汽车刚开始进入家庭,有汽车的人还相对比较少。现在这些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我们的很多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比如说20多年前,我们互相还在寄明信片,我估计现在年轻人可能不知道明信片为何物?在交通工具上不仅现在汽车广泛进入家庭,电动车的比例明显升高,而且现在很多人汽车也不坐了,电动车也不用了,他们用自行车了,说要绿色出行。并且从旅游者的结构上看,20年前可能男女比例差不多,现在我发现(有的地方)女游客比男的比例不知道多多少,我觉得至少多一倍。为什么呢?我这还真研究过。据说所有女的有两条X染色体,所以老了以后比如像我这样的60岁以上的老人,男的一般都腿脚不灵活。你看60岁甚至80岁的老太太都特别灵活。而且现在生活压力这么大,男孩子想办法挣钱养家买房,女孩子都无所谓。所以现在你看旅游的人里边女孩子越来越多,老太太越来越多,这些变化不一而足。所以景区标准是什么,它要对新形势要有所反应,对新市场的变化要有所反应,那么同时要修订一些指标。总而言之,标准最核心的理念“以人为本”没变。同时要体现包容性、时代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我们说标准的核心理念没变、核心要求没变,仅仅是时代变了,或者更确切的说不仅时代变了,而且旅游者本身变了,是谁变了?你变了。你原来带个大饼出去旅游,你觉得可以忍受;现在你要出去带个大饼,你不能忍受;原来出去你去卫生间,稍微脏点你能忍受;现在卫生间别说脏破点了,有点异味你都不能忍受。所以是标准本身理念没变,是人变了,时代变了,所以这个标准要适应人来变化。


说到标准既然核心是“以人为本”,衡量一个景区好坏的尺度是什么?我觉得衡量一个景区的好坏,最根本的尺度不是标准,而是人,是我们每一个人。所以我到各个地方去讲课,地方很多领导就问我说:标准这么复杂,好几个细则,每个细则几十分到几百分不等,细则总分共1000分。据说现在新出的标准还有几个必达标的,基础达标的等等之类的,这么复杂,1000分我们没法掌握。我经常跟地方领导说,我说你根本不需要掌握这个标准,我说你自己就是标准,你到景区里边去走你迷路了,就说明景区标识有问题,道路设计不好;如果你到里边某一个景点你来回来去的老重复去,道路系统设计的有问题;如果你在里边走累了没地方休息,休息操作设计不合理;如果你在里边内急找不到厕所,这说明或者厕所标识有问题,或者厕所数量有问题,或者厕所分布有问题。谁需要掌握标准?我们这些人需要掌握标准,你们不需要掌握标准。


因此,老标准和新标准从本质上讲是没有区别的。我们可以看看,上面这一行是新标准,从1A到5A,它的基本要求,下边一行是老标准的基本要求。1A新标准是旅游安全与环境卫生,老标准是卫生;2A新的标准是旅游设施与便利服务,老标准是方便;3A新标准是旅游服务与舒适体验,老标准是舒适;4A新标准是完善体系与优惠服务,老标准是完善;5A新标准是文化特色与智慧旅游,老标准是文化。老标准和新标准从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因此我觉得刻舟求剑、胶柱鼓瑟是A级景区创建最大的问题。 


最近我在调研的时候,发现有些景区,男厕小便厕位上,明明保留了小便池的厕位,结果小便池不放在上面,不安装小便池。我就问景区为什么?景区说现在新的标准要求男厕厕位、女厕厕位比1:2或者2:3,而且现在新的标准是把小便池厕位和大便厕位一起统计的,说我们如果把小便池安上,我们的比例就不对了,因此我们不能安装。像这种理解是错误理解,标准核心是以人为本,如果现在反过来以标准为本,我们就走到了另外一个方向了。 


现在很多景区建设过大的游客中心、大而不当的停车场等等之类的。我觉得都是对标准的错误理解,而且这个标准在执行过程中是怎么执行的?这个标准最核心的执行是暗访。专家择机在你们不知道的情况下对景区进行暗访,但是这个暗访不是得分制,暗访是扣分制,就是我发现了哪些对旅游者不友好,同时它不符合标准的,我要给扣掉。小便池如果多一个少一个,它只要是不影响旅游者的使用,只要是没有人排队,没有把厕所建设过大,影响景观,就不应该扣分。其实暗访是对暗访人员的极大信任,也是对暗访人员的极大考验。考验的是你对标准的本质背后的内容理解不理解?你理解不理解中国传承了2000年这种造园理念。如果你理解了,你才有资格去当暗访员,你理解了你才有资格去给景区做辅导,否则的话你就是刻舟求剑,而且这样建设也对景区很不利。 


我想给大家说一些景区创建的过程中所做的比较优秀的案例,让大家看看怎么传承,捍卫、发展中国传统理念?首先,景区要想发展好,要想真正的创成5A,最核心的是文化的挖掘,也就是说景区如果是5A景区,5A景区的文化要贯彻始终,每个景区它的文化特色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在景区创建过程中,挖掘历史、地理、自然等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品位。 


我举几个例子,这些例子是景区挖掘文化、展示文化做得非常好的。比如说南宁青秀山是一个植物园,植物园的一个重要工作是科普,怎么能够做到科普呢?我觉得他们做了一个事情特别好,就是将景物介绍牌里做成了一个问答式的景物介绍牌。这个牌子翻开,可以看到植物分类里边界门纲目科属种,苏铁是哪科哪属哪一种的?它有什么样的特色?甚至它有什么药用价值?它在全世界的分布怎么样?有一个全方面的介绍。我觉得这样的指示牌就是在A级景区的标准之下,他们更多的融入了景区自己的特色文化。比如说这个指示牌,是西藏扎什伦布寺的指示牌,你看他的画法是唐卡的画法,所用的颜色是典型的藏传佛教的颜色,而手的形状是非常尊重的向你指示,向这边走,拇指并拢这种方式,所以不仅给你指示了方向,而且你能非常清晰的感觉到它是藏传文化特色。比如说这是新疆的巴州和静县的班禅沟景区。因为班禅在里边曾经打过坐,所以你看它的大门,一看就是藏传佛教风格的。再比如说神农架是非常自然的环境,所以你看它的休息亭就变成非常自然的环境和景区协调一致。有一些旅游商品的开发,这是湖北黄鹤楼,它开发的旅游商品是用小木片插成的一个黄鹤楼非常的小,就像你的笔记本电脑这么大,而且很轻,你拿回家去就可以拆下来,做成这样的小纪念品。更不用说很多景区他们做的服装,比如说岭南文化的服装,比如说像新疆,小姑娘的绸子,戴的维吾尔族的帽子,这些服装和景区能够很好的融在一起。再比如说我们很多景区内部交通就是做一个电瓶车,而在新疆有个景区叫泽普金湖杨,他就用了非常典型的维吾尔族马车,在这里面他用了维吾尔族穿的这种服装。所有这些元素,本身把交通工具实际上也变成了一个旅游项目。再比如说国门景区,南厕所女厕所和第三卫生间都非常清楚,但是更重要的文化挖掘是和整个旅游过程能够融为一体。我觉得西溪湿地做的就特别好。大家知道联合国湿地的标志是什么?就一个候鸟,因为原来大家觉得湿地是没用的一块地,后来大家觉得湿地是候鸟的家非常有价值,但是更后来我们研究湿地也是地球之肾,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非常重要。西溪湿地这块湿地非常特殊,西溪湿地是一个有人的湿地。我曾经在边上住了五年,那边是有小的村庄,有小的水塘,有小的农田,这些小的水塘和大运河等等之类都能连到一起,是这么一个环境,是一个有人的湿地,有人的湿地怎么表现?实际上难度非常大,但是我觉得他们做得非常好,他们做了一只船,船上停着一个苍鹭,苍鹭本身就是在农田里最多;而一条船,只有有人的地方才有船,只有有水的地方才有船,所以他表现了人工的湿地,而且他把这个用在了所有的地方,用在了大门口,用在了工作人员讲解人员的标牌上,用在了门票上等等之类的,用在了所有地方。在你旅游的整个过程都能够体现有人的湿地,这是一种文化的挖掘和文化的展示。 


其次,一个景区创建4A景区或5A景区,还要注意一点就是空间范围。原来我们知道园林就是一个有围墙的这么一个空间,我把它围起来。现在更多的A级景区,特别是4A和5A景区是没有围墙的,是一个更大的范围,所以在创建过程中到底什么能算我的景区范围?有些景区现在标准要求要三平方公里,所以我就画一个三平方公里,我觉得这就是对标准简单的理解。比如说现在西藏有一个景区,叫萨迦古城,萨迦古城正在创建5A,萨迦古城很小,所以他显然不够三平方公里,但实际上和萨迦古城联系在一起的,还有一片灌溉系统,而灌溉系统实际上和古城在文化上在历史上是连在一起的,正是因为他修建了这套灌溉系统,所以古城才能发展,所以古城才能够称其为古城,所以灌溉系统和城市实际上是融为一体的。这样我们实际上完全可以把灌溉系统和城市做一个整体。所以在创建高A级景区的过程中,如何划定范围,实际上也和景区的文化挖掘是结合在一起的。还有比如说西藏现在正准备创建5A的所谓现在是两个景区,一个是纳木错,一个是圣象天门,但是他们都是在纳木错整个大湖的范围之内,所以是不是可以划到一起,其实也是可以研究的。 


第三,创建高A级景区,特别要注重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融合。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国家很多景区在创建高A级景区的过程中是只重硬件不重软件。如果我们来看这个标准,我把老的标准细则1000分大概分解了一下,大概有580分是和硬件相关,大概还有420分是和软件相关,也就是说这个标准它既要求软件建设的好,更要求硬件建设的好,这两方面是互为因果的。其实详细看任何一条也很难说它就是硬件不是软件,或者就是软件不是硬件,实际上这是联系在一起的。我的这种划分本身也是一种强为之容,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比如说你的管理制度建立的怎么样?比如说你这里游客的好客程度怎么样?我这里给大家放的图是新疆帕米尔景区塔吉克民族为核心这样一个景区,我每次去我都感觉到特别亲切,因为塔吉克人特别好客,每次你到这个景区就如同回家的感觉一样。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在黑龙江有个景区叫汤旺河森林公园。当时我们去暗访的时候,暗访的一个专家被野蜂蛰伤。按照中国传统的对公园的理解,在公园里边如果在园林里面被野蜂蛰伤,这个不行。这和美国的理解不一样,在美国国家公园里边不仅有野蜂,还有毒蛇,特别是蝰蛇,还有棕熊,经常人在里边被棕熊就拍死了,拍死了美国人的理解是:我是尘土必归于尘土,我拍死了是应该的,是上帝让我死,但中国这种理念是人本为核心,所以被野蜂蛰了就不行。但是后来我们发现景区的医务人员非常专业的对暗访专家进行了救治,而且景区尽管有野蜂,但是它的管理还是很不错的。所以这个景区的软件实际上是和硬件一样重要的。


第四,在创建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细节。这个是江西的一个景区叫江湾,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它就是这样,卫生间一元一位,然后我就和当地的管理者说,我说你现在别创5A了,你保4A能不能保得住都是问题。首先这个标牌做的是这个样的,景区的卫生间也不能收费,但是后来江湾景区做了一套非常好的标识标牌。好在什么地方?江湾景区大家知道是徽州古村落,徽州古村落有很多文化元素,它就挖掘了一个文化元素——斑驳的白墙,把斑驳的白墙作为一个文化元素挖掘出来,做了一厘米厚铝合金的标牌永远都坏不了,所以我觉得细节做得非常好。还有汤旺河森林公园里面所做的步道系统,大家知道在森林公园里边,如果你下步道走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一个是很深,一个是毒蛇很多,再有你下步道以后很容易迷路,在森林里面很容易迷路,你就找不到路了。所以他就离地一米高做了一套道路系统,我觉得这就做的不错。 


我们有些景区在安全提示也做得非常好,比如说前方有悬崖,请勿靠近。很多景区就做一个牌子就完了,但是我们的5A景区不仅做一个牌子,而且还有一个网把你拦住。但是有些景区做的就欠考虑了,比如说附近有毒蛇请注意安全,附近有毒蛇我怎么注意安全?还有这个也莫名其妙,熊、野猪、金钱豹出没,请注意安全快速通过,我怎么快速通过?难道我比金钱豹跑得还快吗?这不可能。所以我看这个牌子就做的特别好:草地常有毒蛇扰,请勿离开步行道。也就是说只要你不离开步行道就是安全的。所以这才是5A景区真正要求的。 


第五,就是智慧化建设。比如说现在越来越多的景区,采取耳麦的方式讲解。因为如果没有耳麦,用个小喇叭在讲,两个团体上能互相就影响,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是采取这种方式。再有在智慧服务和智慧导览上面,很多景区也做的非常好,比如说故宫里这种讲解;还有些景区是这种每个景点上二维码,你扫二维码以后就可以下载一个很小的APP,你走到另外一个景点,扫二维码就可以播放这个景点的介绍;还有些景区做成和GPS结合在一起的,扫了二维码,下载 APP以后只要你打开手机,你走到哪就给你播那部分的介绍。更多的景区是和智慧管理结合在一起的,比如说和手机三家运营商合作,通过系统可以知道旅游者是从哪来的?有多少旅游者在景区?多少人今天已经离开景区等等?并且有些可以了解到景区哪部分人最多?时刻对它管理,更不用说智慧化建设,现在可以通过手机能够下载APP,可以买景区的门票等等。


再有就是智慧化旅游现在更多的是和安全结合在一起的,比如说在比较大的空间里面安装这种安全灯杆,你在任何一个灯杆上,你只要一摁,你就可以和总部通话,然后你可以说,我现在突发心脏病,或者我现在腿摔断了,赶快有人来救治,景区就可以根据你在哪个灯杆的位置,马上可以派人来救护。 


景区在开发过程中也会碰到很多不好处理的问题。我看有些景区处理的也不错,比如说在新疆有一个景区叫天狮大峡谷,非常高,曾经一度这里开发了很多小煤矿,后来整治小煤矿现在不开发了,但是长期没人管,就变成一个大地的伤疤很难看,这就很麻烦。这个景区本来都是草地,现在有一块冒着烟,甚至有的时候还看到火苗,就很麻烦。但是地火一旦燃烧,你要想把它熄灭难度非常大。我看这个景区做的就不错,他就在这里竖一个牌子,生态恢复治理项目介绍,他就把这个过程变成了一个教育人民,告诉大家正在处理,他们已经处理好了。比如说在当时他采取了这种方式就做的比较好。


再有是A级景区建设既然核心是以人为本,既然核心是硬件软件都要开发,而且软件甚至比硬件还要重要。所以对于我们很多A级景区来说,不要过度建设,曾经一度我们也是过度建设非常严重,比如说过大,大而不当的游客中心,一些大而不当的公共服务的设施。 


再有是A级景区特别体现以人为本,而这以人为本,实际上最重要的是你要了解现代旅游者的需求,它有什么样的需求?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每次我出去我母亲都告诉我,公园的椅子只能坐不能躺,但是现在我后来长大了以后有幸出国,我发现国外的椅子很多就专门设计给人躺,这说明什么?一种理念的变化?我们现在到公园去,是不是每个人还要正襟危坐,甚至我们还要穿上礼服到公园去,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所以怎么设计也是一方面,比如说公园座椅,我经常看到左边这个座椅就非常难受,为什么?只要我稍微往后一靠,下方就一个向前的滑的力,我不能往后靠,只能直着坐的,后来我发现更多的公园的椅子前边是稍微翘起来一点的,这样坐着就会很舒服,更不用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园,学习国外的做法,可以半躺的让人真正能休息下来的座椅。还有些和高科技结合在一起的,白天可以休息,晚上也可以休息的座椅。


对于景区非常重要,甚至我觉得是最重要的一块就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怎么做?是不是随便做一个东西就是文化创新呢?多年前我在北京的一个4A景区就是香山植物园,我看到了这三堆花岗岩,当时我就很奇怪,我以为是建筑设施,后来我看不像,我绕到前面一看,这前面有个牌子,说这是雕塑,名字叫茁生,茁壮生长。然后他解释是日本著名雕刻家空·充秋先生,利用30块花岗岩构做了三座富有动感,向上延伸的造型象征生命初始阶段的萌动发展与生长,蕴含着爱的理想,希望和平能在21世纪有一个新的发展的主题理想。看了这些我又围着雕塑转了至少十分钟,最终我不得不承认,我没文化,因为我看了半天怎么也没看出向上伸展的萌动,生命初始阶段的萌动发展与生长,还有什么爱的理想,和平的主题,我怎么也没看出来。而且我仔细数了半天,没有30块,只有29块石头。后来我一看英文解释特别简单,他雕塑叫Grow Strong,翻译的特别好,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所做,有了这样的提示,我一秒钟就看出来,中日曾经有非常不友好的过去,日本曾经侵略过中国,为了在这仇恨的土地上收获和平,毛泽东、周恩来、田中角荣、廖承志等等这一代人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终于中日两个国家实现了邦交正常化。最后一块石头是我们这一代人去往上放的,我们这一代人放的最后一块石头。这三堆石头是变得更稳定还是倒了?人家寓意之深刻表现的绝对超出我们做中文解说的这个水平不知道多少倍。


所以我说所有景区里无论是小的景点还是整个的开发,你如果没有一个高尚的情怀,没有一个洞穿历史看到未来,没有一个广阔的胸怀,那么你的那些所谓的开发,所谓的创新,那都将是不堪的。所以我觉得这才是A级景区创造最重要的。


说到这儿我们可以总结一下,A级景区标准,为什么我说是打造中国人心目中现代版的伊甸园?因为A级景区标准传承了中国传统造园理念。第二,它针对景区的特色,融入了现代文化,或者说植入了景区特有文化。如果我们到中国传统的园林里边去,你会发现中国几乎所有的园林都没有区别,可能在山水格局上有区别,但是在文化符号上几乎是没有区别的。北京的园林和苏州的园林有什么区别?可能苏州更适合植物的生长,苏州的园林环境更小一点,更精致一点,和北海有本质区别吗?没有本质区别。但是现在你看所有的5A景区,它的文化都是景区特有文化。仅仅从这点说它就和传统的园林已经拉开了非常大的距离。同时现在我们的景区把现代文化和现代人的需求完美的融在一起,而且是融合在景区硬件软件过程中,它不是说在这里孤立出来的,是为现代人服务的,它是融在这里,我觉得这一点也非常不得了。 


因此通过这些创造A级景区标准把中国人旅游方式,从我要到园林中去游玩的方式已经拓展到了更广阔的空间,把中国人的游玩理念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因此我们说中国的A级景区标准,不仅继承捍卫了中国文化传统,而且把中国园林建设,中国人的旅游方式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就是我们当代人对世界景区创作所做的贡献。

金句分享:

1、A级旅游景区标准的核心理念是继承、捍卫和发展以人为本的中国传统造园理念。


2、A级旅游景区标准的核心理念没变,核心要求没变,是时代变了,你变了。


3、A级旅游景区里以人为本的理念,最重要的是要了解现代旅游者的需求。


4、中国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不仅继承捍卫了中国文化传统,而且把中国园林建设,中国人的旅游方式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就是我们当代人对世界景区创作所做的贡献。


7333b31834682a98efa403aefc11e381.png

扫码加入北京旅游学会


编辑| 许琪

审核| 张慧英  王政红

北京旅游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