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文化旅游业既是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也是硬支撑。文旅融合是文化旅游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抓手。文旅融合如何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和软实力?
答: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文旅融合是文化与旅游在理念、职能、产业、市场、服务等方面的有机融合,通过深度整合文化资源和旅游要素,创造出具有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文化旅游业既是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也是硬支撑。文旅融合是文化旅游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抓手,通过产业融合、就业创造、消费拉动等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能,通过文化传承、价值引领、形象塑造等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文化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有力撑起高质量发展的规模体量。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人次32.85亿,同比增长20.6%;国内居民游客出游总花费3.15万亿元,同比增长15.2%。文旅融合通过产业链条延伸,带动住宿餐饮、交通运输、商贸零售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联动效应。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岗位,能够带动相关行业增加5—7个间接就业机会,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重点群体就业。文旅融合还具有明显的区域带动效应,通过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让中西部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等重大项目串联起沿线多个省份,形成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模式,有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
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质效。在文旅融合过程中,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高质量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数字技术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催生了虚拟现实旅游、沉浸式文化体验、智慧景区管理等新兴业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文旅融合打破了传统产业边界,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双向赋能,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民宿经济、研学旅行、文化创意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提高了产业发展的集约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文旅消费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高的特点,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文化旅游消费正从物质型向精神型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满足高质量发展的人文需求。文旅融合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文温度。文旅融合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生动载体,让游客在旅行过程中接受文化熏陶,增强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博物馆、文化遗产地等文化场所的旅游功能,通过创新文化表达方式和现代科技手段,让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夜间经济、节庆经济、研学旅行等新兴业态,为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文化体验。红色旅游传承革命传统,生态旅游培养环保意识,文化旅游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推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文旅融合通过提供高品质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让人们在旅行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实现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的双重收获。
当前,文旅融合发展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深刻的内在变革要求。从外部环境看,一是消费需求持续升级并加速释放,从观光游向体验游、文化游转变,对个性化、体验化、品质化的文旅产品创新和服务品质提出更高要求,这种升级不仅是市场演进的必然趋势,更是扩大内需、激发国内大市场活力的重要引擎,为文旅产业创造了广阔的增长空间;二是数字技术革命为文旅融合提供新工具新场景的同时,其迭代速度加快,要求产业发展模式持续创新,同时也对数据安全、技术伦理等提出新的考验;三是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意识形态壁垒对文旅融合的文化安全和价值引领提出更高要求。
从内在发展看,文旅融合仍面临诸多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一是“融而未合”的表层化问题突出,各地文旅资源分布不均衡、文旅产业发展不同步,缺乏要素之间的创造性融合转化。二是人才结构性短缺制约发展,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设置限制使得通晓文化、熟悉旅游,又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三是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仍然存在,如何在利用文化资源的同时确保其原真性和完整性,避免过度商业化带来的破坏,考验着文旅融合发展的智慧和水平。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把握内在逻辑,形成科学的方法体系。
坚持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导向。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文旅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从提供简单的旅游产品转向供给高品质的文化精神食粮。这要求我们深刻把握人民群众对文旅需求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根本性转变。准确识别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既关注青年群体对时尚文化的追求,也重视老年群体康养休闲的偏好,还要满足家庭出游对教育熏陶的期待。同时,要深入洞察需求变化的趋势特点,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旅产品的新期盼,从物质满足向精神富足深化、从标准化服务供给向个性化、品质化供给转变,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沉浸式共创演进,从单一休闲消费向综合福祉拓展。通过文旅融合让人民群众在旅行中感受文化的力量,在体验中获得精神的升华,在参与中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凝心聚力。
坚持以产业生态重构驱动深度融合。以文旅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打破壁垒、整合资源、创新业态,构建共生共荣的产业新生态。首要任务是依托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文旅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统筹考虑文旅融合发展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同时,构建全链条、全要素、全领域的融合发展格局,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通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之间的制度性壁垒。培育文旅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是重要着力点,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和智能化应用,让历史文化“活起来”,让文物古迹“动起来”,让非遗技艺“火起来”,实现传统文化基因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通过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跳出传统的产业边界和部门思维,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文化体验向精神享受的深度升华。
坚持以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为使命担当。文旅融合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对外开放、“讲好中国故事”最生动的载体和最有效的路径之一。文旅融合是展现“深厚中华文明底蕴”和塑造“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融合既要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又要体现文化的时代性和开放性。通过文旅融合,让外国游客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深度交流中理解中华文明的价值追求,在情感共鸣中增进对中国的认知和认同。这不仅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更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张慧英、游扬乐)

扫码加入北京旅游学会
编辑| 许琪
审核| 张慧英 王政红
北京旅游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