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旅游学会官网! 今天是:
吕宁——从“甲亢哥”中国行探索国际旅游形象传播的路径创新
发表时间: 2025-05-13

导读:

近日,拥有3800万YouTube粉丝的国际网红甲亢哥中国之行落下了帷幕。甲亢哥此次的中国行直播引发全球关注,两场直播观看量超千万,相关话题登上多国社交媒体热搜。通过他的镜头向世界展示着一个底蕴深厚、技术先进、充满活力、热情真诚的中国形象。


通过一镜到底的直播,甲亢哥用直播镜头真实地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科技先进、文化多元的中国,不断地在打破外国人心目中具有偏差的中国形象。从在高铁隧道中信号稳定地完成2K高清直播,体验无人驾驶空中出租车和无人机送外卖,到感叹赛博朋克城市的基建能力,无不展现了中国科技与基建的震撼;从成都宽窄巷子体验川剧变脸的惊叹,到少林寺拜师学艺感受中国武术精髓,再到重庆轻轨上接受年轻人双语安全提醒的温暖,亦或是深圳街头与机器人共舞的科技奇遇,甲亢哥深入中国市井生活,既触摸到千年文明的厚重底蕴,又感受到现代都市的跃动脉搏,更在每一张笑脸、每一次击掌、每一句"Welcome to China"中,真切体会到了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与真挚热情的待客之道。


国外网友的讨论更是直观展现了这次直播对西方媒体“灰度滤镜”下的中国形象的解构。有美国网友在直播后评论称,甲亢哥通过一镜到底的镜头展现了“中国城市领先西方几十年”的科技与基建,直接颠覆了西方媒体对“中国落后”的刻板印象;在重庆轻轨站,中国女乘客用双语友善提醒甲亢哥注意安全后,YouTube热评写道:“这里的人和我们一样,会关心他人、会幽默自嘲”,打破了西方对中国“集体主义符号化”的想象;甲亢哥直播中展示的成都茶馆市井生活、少林寺武术教学等场景,让外国网友反思:“西方媒体只报道政治冲突,却忽略了中国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我想去中国看看”的弹幕直接刷屏,直播评论区被此类留言淹没,甚至有网友自发讨论中国免签政策,印证了真实体验对旅游意愿的强烈驱动。西方长期通过选择性报道构建的“中国威胁论”等标签,在普通人吃火锅被辣出表情包、市民即兴合唱《阳光彩虹小白马》等真实场景中不攻自破。这一现象级传播事件不仅为国际旅游形象传播提供了新思路,更揭示了新媒体时代国家形象建构的范式转变。如何以此为契机,推动中国国际形象传播从“被动解释”转向“主动引领”,是当前亟需探讨的课题。


一、强化技术赋能,构建全域化传播矩阵


技术赋权下的个体叙事正成为打破信息茧房的关键力量,而网红的参与在这一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传播效能。新媒介技术重构了国家形象传播的逻辑,让大众从被动接受信息的“观看者”转变为“产销合一”的“生产性观众”,传播主体性从传统媒体机构向多元主体转移,形成了官方话语与民间叙事协同的新型传播矩阵。以“甲亢哥中国行”为例,其全程使用一镜到底的直播技术,在高铁隧道中实现2K高清信号稳定传输,通过无人机配送、无人驾驶等场景的即时呈现,将中国数字基建的硬实力转化为可感知的传播符号。这种技术赋能的实践提示我们,构建全域化传播矩阵需聚焦三个维度:其一,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如在重点文旅城市布局5G+AR智能导览系统,让游客通过手机扫描即可获取文化地标的沉浸式解说;其二,开发算法适配的传播产品,利用TikTok、YouTube等平台的推荐机制,实现文化符号的“破圈”传播;其三,强化数据驱动的精准传播,依托文旅大数据平台分析海外受众偏好,针对欧美青年群体定短视频,通过情感化叙事增强共鸣。不过技术赋能不仅需要硬件支撑,更需政策配套。例如,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已推动数万名外国博主自发创作“无滤镜”内容,而小红书平台的中外用户“对账式”交流,则通过技术赋权下的民间对话,消解了西方媒体的认知偏差。未来,应进一步将技术叙事纳入国家形象传播战略,以“硬技术+软连接”的双轮驱动,在全球范围内构建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


二、推动主客协同,形成多元化叙事生态


新时代国家形象塑造,需要构建兼具本土与全球维度的双向传播体系。以甲亢哥为代表的外国博主的“他者叙事”虽有效解构了西方偏见,但中国本土力量亦可主动出击,构建兼具本土视角与全球视野的传播体系,在海外社交媒体形成“自塑形象”与“他塑形象”的良性互动,让中国形象的全球传播从“被讲述”走向“共讲述”。正如李子柒的田园视频在YouTube 收获千万订阅,故宫文创在Instagram 上展现文物修复的故事,这些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正在进行着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宏大叙述,但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优化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甲亢哥式”自发传播,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博主像甲亢哥这样选择以“个体视角”切入,实现这种“去标签化”的日常叙事,让国外人民自主拼贴出多维度的中国图景。因此,新时代国家形象传播需突破单一主体叙事局限,构建“官方引导—民间参与—国际协同”的多元叙事生态,既要培育本土国际化创作者,扶持聚焦城市烟火、非遗创新等垂直领域的优质账号,鼓励微观叙事展现发展细节,也要优化国际博主合作机制,对入境旅游创作者开放“直播绿色通道”,推动“无脚本体验”内容规模化产出,最后还要搭建跨国协作平台,促进中外博主内容共创,让双向传播不再是简单的内容叠加,而是通过“他者视角”与“本土表达”的对话,实现认知纠偏与文化互鉴,通过“自塑形象”与“他塑形象”的有机融合,实现传播效能的增长。


三、解析国家符号基因,强化在地化真实表达


在地化叙事的实践逻辑在于将抽象的国家符号转化为可触摸的地方故事。因此,应当强化民间的真诚互动与在地化叙事的深度融合,将其作为打破文化壁垒、重构国家形象的核心动能。通过真实体验优先的传播策略,着力捕捉未经设计的原生场景,如甲亢哥在重庆轻轨中呈现市民双语提醒的温暖细节,或在深圳街头展示与送餐机器人即兴共舞的科技互动,用这类具有自发性的鲜活素材替代标准化宣传,构建更具说服力的传播范式。也需以在地化叙事为实践路径,推动抽象国家符号向具体地方故事的转化,重点打造类似甲亢哥在成都茶馆时,川剧变脸与移动支付交融的场景,以“地方性”激活“全球性”。结合真实体验优先与在地化叙事的实践,强化了在地化真实表达。而在地化真实表达需要着重强化三个维度,第一是保障场景的真实性,采用未经剪辑的市井互动直播,为国际受众营造身临其境的"第一视角"感知;第二是深耕文化的在地性,引导体验者深度融入文化遗产现场,将静态遗产转化为动态文化对话媒介;第三是激活情感的共通性,聚焦全球民众共享的生活化场景,例如从早餐摊的热气到黄昏时分的晚霞,通过微观叙事建立跨文化的情感纽带。当前国家形象传播需进入"毛细血管级"精细化运作,以持续积累的真实细节构建超越宏观叙事的立体图景。必须坚持以在地化叙事锚定文化根基,以真实体验催化情感连接,将民间"小叙事"系统升华为全球人民的"大对话",实现新时代中国形象在真实的在地化叙事中塑造。


四、结语


甲亢哥的中国行以一场场未经修饰的真实直播,为国际旅游形象传播开辟了新路径。此次现象级传播事件证明,新媒体时代国家形象的建构不再局限于官方叙事,而是通过技术赋能、主客协同与在地化表达,实现了从“他塑”到“共塑”的范式转型。技术硬实力与人文软实力的结合,让中国科技、文化与人情温度转化为可感知的全球符号;多元主体共创的叙事生态,则打破了西方媒体的信息垄断,以鲜活细节重构了立体真实的中国图景。未来,中国国际形象传播需进一步深化技术应用场景,推动政策支持与民间力量协同,鼓励更多“甲亢哥式”的自发创作与中外博主内容共创,同时深耕在地化叙事,将城市烟火、非遗活化等“毛细血管级”场景纳入传播体系,以真诚互动催化跨文化共鸣。不断推动中国国际形象传播战略从“解释回应”转向“主动引领”,携手中内外共同书写中国形象新篇章。


本文作者为旅游科学学院吕宁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中的研究生成员刘镕语。本文系北二外文明阐释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文旅融合背景下中华文明阐释与国际传播”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学会码.png

扫码加入北京旅游学会

编辑| 许琪

审核| 张慧英  王政红

北京旅游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