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旅游学会官网! 今天是:
首页
关于学会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制度
领导机构
分支机构
专业委员会
组织架构
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
专家观点
会员风采
会员风采
理事会名单
候选人名单
学术活动
调研走访
学术论坛
学会智库
学术报告
出版著作
学术论文
文旅动态
绿皮书
加入我们
会员申请
论文征集
专委会申请
联系我们
首页
专家观点
吴必虎 ——历史地方书写的当代文旅转化
吴必虎 ——历史地方书写的当代文旅转化
发表时间:
2025-07-29
一、历史地方书写为何重要
地方书写,是对地方性进行系统记录与深度诠释的创造性行为。外来游历者与本土人士均是地方书写的核心参与者,其书写实践对地方塑造的贡献不容忽视。中国地方书写历史悠久,古代地方书写包含游记、山水诗词、地方志、石刻碑文等多种类型,现代也出现了散文、小说、网络游记等多种形式的地方书写。从历时性维度审视,地方书写始终是区域间经济、文化与人员交流的非物质见证,也是知识传播与溢出的重要媒介。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地方书写作为针对地方历史与文化的叙事实践,成为地方重要的历史文学遗产,为地方创造了大量文化沉积,承载了地方的文化记忆,长期塑造着地方形象,深刻影响着受众的空间感知与价值判断。历史地方书写因而成为建构文化记忆与塑造地方认同的重要依据。
在当代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历史地方书写的重要性已超越文物保护的静态范畴,转向遗产活化的动态过程。在当代旅游开发中,历史地方书写被重新诠释和呈现,作为重要旅游资源而融入旅游叙事中,成为目的地吸引力的重要来源和目的地空间营造的依据。随着数字媒介的兴起,出现了即时性、碎片化的网红化叙事方式,具有快速传播、互动性强等特点,重塑着受众对地方的认知与期待,冲击了历史地方书写。在此背景下,地方叙事的流量化趋势日益显著,目的地旅游吸引力依赖流量推广而非历史文化底蕴,历史地方书写所构建的文化记忆与地方认同逻辑被切割和简化。地方在流量冲击下走向同质化,地方叙事实践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历史地方书写不仅是文化记忆的储藏所,更是可被激活的地方文旅资源。回归历史地方书写,厘清其在当代文旅体系中的嵌入机制,不仅是对流量叙事逻辑的一种回应,也有助于重建历史文化脉络在目的地塑造中的基础性地位,激活地方主体的叙事权。
二、历史地方书写如何成为旅游资源
历史地方书写向旅游资源转化的过程,本质上是历史文化记忆的符号化与再生产过程。历史地方书写为地方文旅叙事提供了丰富素材,在这一过程中,与地方相关的历史事件、著名人物与景观等被重新诠释,成为强化地方形象的关键符号,嵌入地方文旅体系之中。宋代苏轼被贬谪至湖北黄州(今黄冈),其于黄州的住所与到访之地均成为了后世民众重要的游览与文化朝圣之地,黄州因而在中国文化版图中凸显出来。而苏轼作为黄州特有的文化符号,为当代黄州文旅开发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内核和核心吸引力。又如湖北秭归作为屈原故里,从屈原诗歌作品、屈原精神之中挖掘影响地方感的
元素符号
,并将其融入端午节庆活动策划、旅游商品开发、地方品牌塑造之中。通过对相关元素符号的强调,秭归实现了地方塑造与屈原文化深度融合。屈原作为著名历史人物,为当代秭归地方品牌形象的强化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记忆,成为秭归地方品牌形象的核心所在,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历史地方书写进入旅游场域时,必然经历权力博弈下的叙事重构。文化记忆不是静态的历史记录,而是社会带有目的性的重构过程。历史地方书写作为文化记忆的重要形式,在其转化为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并非以原貌直接进入旅游场域,而是需要经过不同利益主体的协商与调适,将个体记忆有选择地转化为集体文化记忆。这关系到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和表达机会,更影响到信息传播效果与公众的认知。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文旅企业、媒体机构、旅游者与地方居民等多元力量,围绕“何种历史应被呈现”“呈现方式应为何”等问题展开博弈,共同塑造出符合当代旅游语境的地方叙事。因此,历史地方书写的旅游化呈现,往往是一种在特定文化政治语境中经过选择性激活与叙事重构的结果。某些历史人物、事件或符号因其符号价值、情感动员力或政策契合度而被突出强化,而相对边缘、复杂或不利于地方形象的记忆则可能被有意忽略。由此可见,旅游语境下的历史地方书写,不仅是文化记忆的再生产过程,更是权力关系作用下地方认同的再建构实践。这不仅影响着旅游者对地方的感知,也深刻塑造了地方文化在当代文旅系统中的呈现方式与话语位置。
三、历史地方书写如何塑造旅游空间
历史地方书写具有空间沉积特征,其分布格局与当代旅游空间高度重合。历史地方书写具有空间集中性,是地方发展水平的文化镜像,其丰富程度本质上反映了古代某地的政治地位、经济基础和文化活跃程度等特征。地方书写具有历史延续性,其在特定区域长期、连续地沉积,叠加式构建着地方形象与文化记忆,塑造着人们的空间认知。这种文化沉积构成了地方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本,与当代中国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显著正相关。今日中国的风景名胜并非朝夕而就或偶然形成,而是与历史文化积淀紧密相连。古代游历者所重点书写的地方,也是今日的名胜之地。人们倾向于前往那些具有丰富历史叙事和文化底蕴的区域旅行,这使得历史地方书写越丰富的地方,越容易成为旅游目的地。明清时期,北京一带和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交通便捷、文风兴盛,产生了大量方志、碑刻、诗文题咏等地方书写,形成了厚重的文化沉积和空间记忆。这些区域在当代同样是旅游资源空间集中的区域,体现了历史地方书写在塑造旅游空间宏观格局中的深远影响。
在旅游空间的具体实践中,历史地方书写塑造着旅游景观,并引导着游客行为模式。历史地方书写深刻地嵌入地方物理空间之中,名山大川、古建筑、桥梁等空间节点往往是地方文化记忆的承载体,并在当代旅游中被重新激活,成为游客体验地方文化的打卡地。历史地方书写与实地景观相互映照,往往为景观赋予特定意义,而景观则可以唤起游客的历史文化联想。这种联动性使游客在实地浏览时能够联想到物质景观背后的历史典故、诗词意境,从而增强文化体验的深度和地方认同。此外,历史地方书写也为目的地空间营造提供了重要依据,在众多古街修复、历史街区改造、文化标识物设置的实践中,地方志、游记以及其他文学作品等为旅游空间的再生产提供了历史支撑。通过对历史地方书写的再现与视觉化呈现,地方历史文化实现了从文本到实践的转变,推动历史文化旅游从表层的观光走向更具沉浸感的体验性游历。历史地方书写成为联结地方历史文化与当代旅游空间实践的重要桥梁。
在数字媒介介入地方塑造的当代语境下,地方叙事日益呈现出碎片化与娱乐化趋势,地方历史与文化被切割和简化。尽管这种转化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目的地的传播范围,提升了大众参与度,但也可能导致地方文化意涵的稀释与历史脉络的断裂。在此背景下,历史地方书写作为一种根植于地方社会的记忆表达方式,在文旅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地方文化认同与旅游体验塑造的重要支点,对延续地方历史文化具有关键意义。历史地方书写是文化记忆再生产与地方品牌构建的基础,参与地方形象的塑造与旅游资源的重构。历史地方书写在特定区域内具有显著的空间沉积性,深刻嵌入地方物质景观之中,是地方旅游空间营造与叙事构建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当代文旅体系中,历史地方书写依旧是维系地方文化认同、支撑旅游体验深度与空间记忆再生产的关键资源,对文旅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转化与再利用值得持续关注与深入研究。
作者简介
:
吴必虎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纪凤仪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助理研究员。
引用本文
吴必虎 ,纪凤仪
.
历史地方书写的当代文旅转化
[J]. 旅游学刊, 2025, 40(6): 7-8.
扫码加入北京旅游学会
编辑| 许琪
审核| 张慧英 王政红
北京旅游学会
上一篇:厉新建——旅游市场真的“旺丁不旺财”吗?
下一篇:胥波——旅游是激活文脉活化空间的“行走课堂”
分享到
全
站
搜
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