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高水平开放是时代强音,更是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关键路径。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求“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作为跨文化交流的独特载体,入境邮轮正是以开放包容之姿,承载着向世界生动展示真实、立体、全面中国的重任。当前,入境邮轮市场虽迎来复苏曙光,但潜力远未释放,亟需以更深层次的开放破除壁垒,以更主动的姿态拥抱世界,让邮轮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文化使者”。
一、政策破壁:畅通海上文化走廊的“主动脉”
邮轮旅游是国际旅游市场的“晴雨表”,其繁荣深度依赖便捷、高效的通关与签证政策。尽管上海等地已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并覆盖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等主要邮轮口岸,为国际游客提供了便利,但政策红利尚未完全转化为市场动能。政策知晓度在国际客源地的推广力度有待加强,部分潜在游客因信息不畅而却步;适用范围(如适用的国家/地区清单)仍有拓展空间;政策与邮轮行程的衔接效率,如边检通关流程的优化、信息预申报系统的完善等,直接影游客的第一印象和停留意愿。尤为关键的是,国际邮轮在境内港口间开展“多点挂靠”(如上海-厦门-深圳航次),仍需面临复杂的航次审批、联检协调等程序,耗时较长,极大限制了航线设计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削弱了对追求丰富体验的国际游客的吸引力。对标国际成熟邮轮母港(如新加坡、巴塞罗那),唯有进一步扩大过境免签政策对全国主要邮轮母港(如天津、厦门、深圳、三亚等)的全覆盖,探索推出针对邮轮旅客的专用签证便利通道,大幅简化并标准化“多点挂靠”审批流程,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升口岸通关的电子化、无感化水平,方能真正打通这条海上文化走廊的“主动脉”,吸引更多元、更广泛的国际旅客“走进来”。

图为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三船停靠
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二、产品活化:打造沉浸式中国体验的“移动课堂”
邮轮不应仅是交通工具,更应成为一座移动的、充满活力的中国文化展厅与深度体验空间。当前,面向入境游客的船上文化产品供给,常局限于静态展示、简单表演或零星的手工艺体验,存在形式相对单一、内容浅层化、互动性不足等问题,文化展示与深度体验的有机融合亟待深化。成功的实践已提供宝贵启示:深圳太子湾邮轮母港常态化引入“非遗”传承人登船,现场展示并邀请游客互动体验如潮汕英歌舞、佛山剪纸等,反响热烈;皇家加勒比等国际邮轮公司与故宫博物院深度合作,推出“紫禁城主题航次”,不仅在船上开设书法、太极、茶艺工作坊,邀请专业老师驻船教学,还精选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片段进行甲板专场演出,让游客在航程中深度感受东方艺术魅力,获得极高满意度。这些案例印证了深度文化体验的吸引力。未来,需大力支持并引导邮轮公司、港口运营方及文化机构(博物馆、艺术院团、非遗保护中心等)建立战略合作机制:系统性地引入京剧、昆曲、民乐等中国经典艺术进行专场或片段式展演,并配套文化背景讲解;精心开发系列化、主题化的文化体验工坊,如围绕中国二十四节气、茶道哲学、书画鉴赏、中医养生等主题,设计由浅入深的互动课程;鼓励打造融合现代科技(VR/AR、全息投影)与中国传统美学元素的主题航次(如“数字敦煌之旅”、“大运河传奇”),营造身临其境的感官盛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方寸甲板间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使游客在愉悦的旅程中自然而然地“感悟中国”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

蛇口邮轮母港近景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三、港城联动:延伸文化体验链条的“黄金纽带”
邮轮旅游的核心魅力在于“船”与“岸”体验的完美结合与无缝衔接。然而,当前邮轮靠港后,游客从码头“最后一公里”便捷、舒适地进入城市核心文化景区,仍面临诸多障碍:交通接驳体系不够顺畅高效(如直达地铁/巴士线路不足、换乘指引不清);多语种信息导览服务匮乏,游客难以及时获取可靠的景点、交通、活动信息;港口周边区域的文化、商业、休闲设施配套相对薄弱,往往沦为单纯的交通枢纽,难以有效承接和延伸邮轮带来的庞大客流及其文化体验需求,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潜力未充分释放。以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为例,其正加速推进“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配套建设上海长滩滨江景观带,积极引入特色餐饮、文化展演空间、休闲娱乐设施,着力提升港口区域的综合吸引力与游客停留价值,力求变“通道”为“目的地”。面向未来,亟需系统性加强邮轮母港与所在城市交通枢纽(机场、高铁站)、核心文化地标(国家博物馆、历史风貌保护区、非遗工坊聚集区)的无缝衔接,通过设立旅游专线、优化接驳服务、推广电子联票等方式实现“快进慢游”;深度开发针对邮轮游客时间特点的岸上文化精品“微线路”,如“上海外滩-豫园民俗半日游”、“北京中轴线深度文化探访(故宫/景山/钟鼓楼)”、“广州老西关岭南风情体验”;同时,大力完善港口周边区域的国际化商业、高品质休闲及多语种导览服务配套,打造集文化体验、购物消费、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邮轮文旅综合体”。通过构建“船岸一体”的文化体验生态圈,让国际游客能够便捷、深入、愉悦地“探索中国”,实现中华文化魅力从海上到岸上的自然延伸与价值放大。

三船同靠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
图片来源:上海宝山
四、叙事焕新:塑造亲和时尚中国形象的“魅力窗口”
邮轮是展示国家形象、传递文化价值的国际化前沿平台。塑造积极、开放、充满活力的当代中国形象,需要超越传统的、单向度的宣传模式,转向更具亲和力、互动性和时代感的“浸润式”叙事。在硬环境上,邮轮的公共空间、客舱乃至服务人员制服的设计,可巧妙融入中国山水意境、书法神韵、传统纹饰(如云纹、回纹)或青花瓷等经典美学元素,营造无处不在的东方美学氛围。在软服务上,导览解说(包括岸上观光)必须提供高水准的多语种(尤其英语、日语、德语等主要客源国语言)服务,解说内容应注重故事性讲述,挖掘历史典故、民俗传说背后的智慧与情感,并有机融入当代中国在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成就,传递一个传统与现代交融、充满创新活力的中国形象。在传播策略上,应积极利用船载电视、广播、APP及公共区域的数字屏幕,滚动播放精心制作的中国文旅宣传片、文化短片;更关键的是,鼓励并创造便利条件,引导游客通过社交媒体(如Instagram、Facebook、TikTok)实时分享他们在邮轮及岸上的精彩见闻、文化互动瞬间和美好感受,利用“口碑传播”的乘数效应,让游客自发成为中华文明的欣赏者与传播者。通过营造沉浸式文化氛围与提供真诚、专业的服务,让游客在轻松惬意的旅程中自然而然地“爱上中国”,向世界展现一个可信(真实可靠)、可爱(文化深厚、人民友善)、可敬(文明古国、现代成就)的中国形象。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推动入境邮轮高质量发展,使其真正肩负起传播中华文明、促进文明互鉴的光荣使命,关键在于以更大魄力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破除政策壁垒与管理藩篱,畅通海上文化大通道;以创新思维深挖文化富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直抵人心、富有吸引力的“中国体验”;以系统观念强化港城协同,延伸文化价值链条,构建“船岸一体”的文化旅游生态圈;以全球视野优化叙事方式,用世界听得懂、易接受的语言和形式,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唯有如此,方能让每一艘乘风破浪驶入中国港湾的邮轮,都化身为满载友谊、理解与文明火种的“文化方舟”,在浩瀚无垠的大洋上,谱写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拥抱未来的壮美新篇章。

扫码加入北京旅游学会
编辑| 许琪
审核| 张慧英 王政红
北京旅游学会